欢迎来到北京京师(成都)律师事务所!
官方咨询热线:028-85316633
了解律所 专业人员 新闻资讯 更多
返回顶部
新闻资讯
所有资讯
《法叮访谈》 | 独家对话付庆刚主任:解读青年律师的执业能力与纪律之道
来源:原创 阅读次数:251 时间:2024/06/24 16:15:11

《法叮访谈录》第四十六期

青年律师执业能力与纪律漫谈

编者按

青年律师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历练,每一个成长的脚印都见证了我们对法治的执着追求。青年律师的成长,是律师行业永不落幕的话题,也是我们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永恒主题。

环境是成长的土壤,它孕育着我们的潜能,激发着我们的激情。我们不断学习、交流,与同伴共同成长。然而,成长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熏陶,更是内在能力的提升和信念的坚定。从初出茅庐的稚嫩到逐渐成熟的稳健,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努力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信念与价值观的力量不可忽视。它们如同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让我们在迷雾中不失方向,在困难中不失信心。我们深知,作为律师,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这份责任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好每一步。

当然,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需要守住法纪这条底线,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和警觉,以免陷入歧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最后,成长是一个不断经历、不断感悟的过程。青年律师会在每一次的挑战中变得更加强大,在每一次的经历中收获更多的智慧。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青年律师的辉煌篇章!

主持人丨王凤英


各位律师朋友,大家晚上好,每周四的《法叮访谈》直播又如约而至,我是主持人王凤英律师。《法叮访谈》是专门为律师朋友们打造的一档由律师自编自导,本色出演的访谈栏目。我们通过邀请全国优秀的律师同行以及经验丰富的大咖律师、学者来分享实务经验及执业能力等知识技能,目的是为了助力青年律师成长,为广大律师同行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的机会。

本期访谈主题与上一期相延续,都是关于青年律师成长的话题,青年律师的成长过程涉及律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纪律等方面。本期访谈嘉宾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北京京师(成都)律师事务所主任及创始合伙人付庆刚律师。同时付律师也是民主党派会员,成都仲裁委仲裁员,具有并购交易师及高级婚姻家庭咨询师等职业专业技能和资格。

此外,付律师还被成都律协评为优秀律师,其业务领域涵盖民商事、婚姻、家事合规及金融等领域的诉讼和非诉讼业务。担任中国中小企业法治人才库的专家、四川省妇联维权中心的法律顾问、四川省消委会顾问团成员等社会职务。除实务和理论研究外,付律师还担任成都理工大学及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工作,致力于将律师实务经验传授给学生。欢迎付主任来到直播间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分享。


嘉宾丨付庆刚


感谢《法叮访谈》栏目组的邀请,也感谢王主任热情的介绍。我是北京京师(成都)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庆刚律师。非常高兴在这个美好的夜晚与大家一起交流关于律师执业的一些心得体会。


主持人丨王凤英


青年律师的成长在律师行业中是永恒的话题,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律师的成长是必然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律师行业的传承离不开青年律师。毕竟,世界是我们的,但最终是属于青年人的。因此,青年律师在律师行业的发展和传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关于律师的执业能力和纪律。首先,我想请教付主任一个问题:您认为律师执业的能力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您能否给我们列举一些重要的能力,并在过程中给出一些具体的示例来辅助说明一下。


嘉  宾丨付庆刚

青年律师执业能力探究:心态的磨砺与成长


我在律师行业工作了十多年,一半时间从事律所管理工作,另一半时间则从事业务工作。在我日常的律所管理过程中,我关注更多的是青年律师的成长。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执业能力,这不仅仅适用于青年律师,也适用于所有阶段的律师。之所以特别关注青年律师,有两个原因:首先,目前青年律师比例相对较大;其次,青年律师在职业生涯初期可能面临的困惑或焦虑更多。

从我个人经历来看,从IT行业转行成为律师,跨界原因主要源于兴趣。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其实只有两个诉求:一个是生存;另一个是价值的沉淀。我认为自己在前面十多年的IT行业里没有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随着转行进入律师行业,在这十多年的律师执业生涯中,我非常热爱这个职业,我找到了以前没有感受过的职业荣誉感,也找到了自己的奋斗价值取向。我在律所管理中接触最多的是律师中的青年律师。说到青年律师执业能力具体包括哪些?我个人心得体会是心态很重要。我是半路转行的,对心态的感受特别明显,进入新行业刚开始的心态是很难调整的,一切都是未知,从零开始。在律师行业如果不能清空心态,就很难与这个行业里的优秀律师进行深度交流。所以刚转行时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


主持人丨王凤英


付主任所说的心态实际上就是角色转换的能力。直播间里从其他行业转来做律师的同仁们,这一点就非常重要了。


嘉  宾丨付庆刚


心态与年龄无关,无论你在其他行业工作了多长时间,转到律师行业后都与时间,与年龄无关,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因此严肃一点来说,你的心态决定了你在律师行业能走多远,能走多深,能学到多少东西,这是一个眼界开阔的重要方式。我转行后加入了盈科,参与了盈科成都分部的筹备,有机会走出去和北上广深全国的优秀律师进行交流,提升了我的眼界和格局。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明白清空心态和角色转变有多么重要。如果直播间里有半路跨入律师行业的人,心态非常重要。无论你在原行业里取得多大成绩,地位多高,到了新行业就是从零开始,就是一个小学生,要谦虚、包容并且具备强烈的学习精神,这样你才能快速融入这个职业中。但有的人从法学院毕业后通过法考直接进入律师行业,没有更多的工作经验,保持正确的心态也非常重要。


嘉  宾丨付庆刚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青年律师,我个人认为青年律师的标准是执业5年以下或者年龄40岁以下的都应该纳入这个范畴内。执业5年以下对行业了解深度还不够,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对行业的了解,40岁以下的人都还处于为生存而战的阶段,所以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而从高校直接考取职业资格证进入律师行业的没有工作经历,很多体验都没有。律师这个职业我认为除了是一个专家外,更需要的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和心理咨询师。由于高级婚姻家庭顾问的身份,我们跟四川省妇联建立了很紧密的合作关系,现在省妇联维权事务都是我们在负责、在推动。因为做过IT行业,进入律师行业后我的专业定位是知识产权。但其实在做的过程当中,知识产权的应用量其实达不到我自己的要求和想象,后来也变成了万金油,什么案子都接。因此,我认为青年律师借助行业经验也是执业能力的一种体现。

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两个能力:一个是动手能力,一个是动嘴能力。首先,是动手能力。律师用的最多的还有笔杆子,我们梳理材料,所有东西都需要用到文字编辑。笔杆子除了要文笔流畅,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以外,还要具有很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律师不同的诉状的写法,代理词的写法都不一样。以起诉状为例,我个人坚持的观点是越少越好。除了诉讼请求外,事实与理由部分你不要写得太多。在办案过程中有很多是抓住对方的事实陈述进行反驳的。如果你经验很丰富写多一点也没关系,但是在专业能力不具备的情况下尽量少写。有很多内容可能会成为你自认的事实,这些需要训练,需要在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或非专业书籍的基础上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其次,动嘴能力。除了写作之外,律师更多的是跟客户交流,开庭时发表意见,同行之间交流、举办讲座等都需要非常优秀的口头表达,这也是需要训练的。作为官方语言的普通话从青年律师的角度来讲,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做全国业务,讲好普通话还是很重要的。虽然在省内一些地方开庭时,法官说地方语言而不说普通话,但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放低对语言表达的要求和标准。


主持人丨王凤英


在庭审时普通话标准,庭审记录的效率和准确性会非常高。青年律师对自己的普通话要求高一点,对自己的工作开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嘉  宾丨付庆刚


对于青年律师而言,普通话的学习和训练非常重要,这是加分项,但更重要的是内容表达要精炼,逻辑性要强。我个人认为,青年律师这几点应该高度重视:第一,心态很重要。第二,跨界转行的青年律师,调整好心态让自己尽快适应和融入律师职业。同时,手上的功夫和嘴上的功夫,需要一辈子来学习和训练。如果以上几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在律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阻碍。以上是我个人对律师应具备的执业能力一些简单的想法。


主持人丨王凤英


刚才付主任传授了一个技巧,写诉状时不能太详细了,如果写得太详细,第一,细枝末节的事实写得太清楚,会被视为自认。第二,会把自己的诉讼方案和思路直接透给对方,就会很容易应对。你把自己的意图策略全部呈现在敌人面前,会有打败仗的风险,这一点青年律师要慎重对待。

刚才付主任提到的角色转变实际上也是一种迁移能力,把之前的工作经验转化到新的行业当中。付主任也提到青年律师必须具备的三个能力:动手能力,动嘴能力以及心态调整能力。而更多能力的提升还是需要不断的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这些能力如何提升。接下来想让付主任谈谈:既然以上这些能力对青年律师非常重要,而如何培养这些能力?这些能力的培训有哪些路径?


嘉  宾丨付庆刚

青年律师之路:在“事上练”中锻炼与成长


在说路径之前,我经常跟所里的青年律师说一句话,也是这么多年走过来的人生经历总结:现在的年轻律师最喜欢的就是希望寻找一种捷径,无论是学习专业能力还是寻找资源,都希望能够找到天上掉馅饼的机会。

其实最远的路就是捷径,很多人从眼前来讲以为自己走的是捷径,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一点会发现走的是弯路。我认为在执业能力培养的路径上,就个人心得体会而言,可以归结为三个字即王阳明的“事上练”,我是王阳明的粉丝,在自己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知行合一”。律师这个职业我特别推荐大家好好地看一下王阳明的书,王阳明的思想我了解得比较多。

我一直在倡导王阳明心学,我认为王阳明的心学讲求的是练心。作为律师,每天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解决的都是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和科学的调整心态的方式方法,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拥有一个平静、稳定、强大的内心是从事律师职业非常需要的基本素质。什么叫“事上练”?所谓的执业能力,我们在大学里通过十几年的理论学习,无论是法律还是非法律理论都已经学了很多,那么欠缺的是什么?是实践方面的训练。通过我这么多年的观察发现身边那些律师事业做得非常优秀的人,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


主持人丨王凤英


为什么半路转行的人会做得相对更优秀一些。请付主任给我们解释一下原因在哪里?


嘉  宾丨付庆刚

律师职业的综合能力:跨学科与人生经历的双重赋能


从我自身来说,律师职业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掌握,它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了法律知识之外,半路转行过来的人具备了两个直接高效进入这一行业的能力:一个是他的人生经历,另一个是他跨学科、跨行业的工作阅历。

我们每天接触的客户都来自不同的行业,除了在法学院以外,不会一见到客户就开始上法学课,一个小时讲完所有法律知识,客户也不懂,也不喜欢听,也不愿意听。在我的执业经验中,与客户交流时只有1/10是专业内容,9/10都是专业以外的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你甚至找不到这些话题,或者即便找到话题也无法产生共鸣。越高端的客户知识面越宽,深度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尤其是他对自己行业的了解深度远超我们。如果律师仅仅只懂得用法律知识与他交流,会很难赢得他的信任。让客户愿意掏钱给你,如果没有建立信任他是不会掏钱的。而信任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首先,你对个人有好感,觉得你博学多才;其次,觉得你靠谱,把这个事交给你能办好;最后,专业能力不错,觉得你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基本具备这三个条件后信任度才会建立起来。一旦建立了难能可贵的信任度,客户的钱基本上就会主动流向你了。因此,半路转行过来最宝贵的就是具备了更多跨学科、跨行业的经验以及人生和工作的经历。当然这并不是否定那些从学校出来、非半路转行的律师同行,我只是想表达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工作经历,就需要找各种机会去学习和领悟各个行业的管理模式、运作规律,而不仅仅是扎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

通俗点说,律师这个职业能够与三教九流的任何人无缝对接,可以说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在成都理工和西南石油大学带教法学研究生时,我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缺点就是理论知识懂一些,但实践经验几乎为零。我非常倾向于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机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作为校外老师主要带学生参与实践,并定期安排他们到律所来,从实践中讲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如何转化应用。如果课堂上学的东西没有一个转化的方法,最终没有被实际应用,那它仍然是零,无法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


嘉  宾丨付庆刚

律师之路:事上练与多维实践


回到前面提到的“事上练”,什么叫“事上练”?就是多维度的实践,特别是当你刚进入这个行业时,要多办案子,不要挑肥拣瘦,只要有动手的机会那就是你的幸运,无论是资深律师还是其他青年律师与你合办,只要有这个机会,就尽快去学习,不要计较报酬多少,对于青年律师来说虽然面临生存的压力,但现在不是挣钱的时候,律师是一辈子的职业,未来挣钱的机会还很多。但是首先要想办法解决生存问题,在确保生存无忧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事务所有一位律师是从检察院出来的,作为外地人来成都,初来乍到的没有任何资源和案源。但他有两个最大的优点:能吃苦、能吃亏。什么是吃苦?别人跟他合作的案件,该他做的不该他做的全部都尽量去多做,所有合作的律师都给他竖起大拇指,觉得跟这个律师合作很轻松。还有是能吃亏,他从来不计较办完案子后分多少钱,无论多少都不计较。正因为具备这两个优秀品质,到现在为止他的自有案源已经占了业务的80%,对一个从外省来到四川的律师来讲已经非常优秀。这个品质特别对青年律师来讲,一定要做到,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这种方式,你才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参与办案。

另一个方式就是多走出去。我总结出来的是先交流、交往,最后交心。交流是什么?要先认识,就像今天在直播间通过访谈过后,大家就认识我了,也许还会跟我建立沟通联系。这样我们就有了交流,然后是交往,一来二去,发现彼此兴趣相投,专业领域接近,就开始频繁交往,互相提高,互相赋能。最后是交心,一旦交心就可能产生交易,我们一起合作业务,一起赚钱。


嘉  宾丨付庆刚


我认为要走出去,不仅仅是因为成都地处西部,而且因为我们是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律师事务所,所以有很多机会走出让我们接触到很多全国的优秀律师。律师行业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还是有区域性差异的。比如北上广深的信息量、案件难易程度跟我们比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在案件的训练深度或强度上与我们不同。比如涉外业务上,成都能做涉外业务的律师不多,尽管很多自称能做,但真正从头到尾独立完成全流程的不多。

那为何所有大标的的涉外业务都去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费用高且从不讨价还价。这也正说明了地域间的差异,所以我们还是要抓住机会,多出去交流。我特别赞成律所里的青年律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机会,尽可能站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让所有人关注你,甚至指出你的不足。即使有时你可能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够好,这正是找到差距的机会。人贵有自知之明,律师这个职业最怕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什么业务都能搞定。开庭前才翻案卷,第二天上庭搞得一团糟,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任。因此我觉得在实务操作中多接触、多交流,创造一切条件去适应。无论是我们这样的全国性大所,还是本地的事务所,现在信息交通很方便,网上的各种渠道都很多,只要你有意愿,其实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很多。我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接触,经历挫折,吸取教训,寻找自己的弯路,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主持人丨王凤英


付主任刚才给我们讲执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实际上也在教会大家如何与客户进行交流。怎样把我们的想法传达给客户,让客户心甘情愿地付费给我们,如何让客户与我们同频共振,获得他们的信任。

同时,付主任也给我们传授了如何拓展案源的技能,怎样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潜在客户交流,并得到他们的认可。除了从个人品质、能力等方面获得认可外,最终还要获得客户的信任,才能让业务顺利到手并持续下去,让青年律师不缺业务伴能够更好地成长,先交流、再交往、然后交心,最后产生交易。

此外,付主任所倡导的王阳明思想等国学智慧,提醒着青年律师实际没有捷径可走,最远的路就是捷径,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走好自己的路。青年律师不要急于求成,越急躁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要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地去做,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人脉。同时也要有能吃苦能吃亏的为人处事方法。希望大家能从刚才的内容中学到一些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对工作和人生都有指导意义的学问。

无论是与律所的同事们分享,还是跨越区域与全国的律师朋友交流,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实际上越分享,就会越富有。真正能把思想传递给别人,并能讲得清楚的人,实际上是最受益的人。你讲述得越清晰,自己的思路也会越清晰的被梳理出来。

大家也注意到付主任在做自我介绍时提到,在他10多年的律师执业中,有一半时间在处理具体业务,另一半时间是管理律所。我想问付主任一个问题:作为律所的管理人、合伙人或资深律师,在青年律师成长过程中,他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嘉  宾丨付庆刚

律师行业中的合作与共赢:打破隔阂,拓宽发展之路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突然想到一个观点:目前律师行业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竞争而非合作。实际上,律师彼此间是可以进行合作的。律师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这个行业博大精深,门类庞多;而随着律师执业专业化工作的推进,至少有一部分律师已经开始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了。尽管青年律师还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专业化的道路意味着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选择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其他专业领域的深入探究。但这并不代表放弃了客户,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因此我经常和青年律师讲,要想让大部分律师认识你,你不仅要认识他们,也要让他们贴上你的标签,至少知道你在哪个方面有所专长,知道你对某个专业领域很感兴趣并一直在学习和研究,遇到类似的案件时可以合作,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不管你所在的律所规模大小,所内所外,对一个真正成功的青年律师来说,案源始终是痛点,包括我自己直到现在也还在寻找高质量的案源。我曾跟青年律师说过一个所谓的捷径:如果你能让律所内的100多名律师中的一半即50名律师发展成为你的业务伙伴,那将是非常有利的。即使他们不专注于你的业务领域,也不贴你的专业标签,但在知道你的专业方向后,自然就会想到你、找到你。这时,分钱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获得了实际办案的机会。我希望青年律师要打开隔墙,拥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与同行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这样你的路就会变得越来越宽。

现在全国的京师律所在搞内双循环即内循环和外循环。内循环就是京师全国52家分所,每一家100多人,你就把这100多人沟通好,都比你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拜访客户,陪着喝茶喝酒更有效。同事给你介绍的案源自身就会给你进行了背书。同事也是专业律师,前面需要去取得客户信任的很多工作都不需要你去做,你剩下的只需要把自己专业领域的案子办好,让客户最后满意,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捷径,积极主动永远是律师职业最核心的灵魂。


嘉  宾丨付庆刚

青年律师的培训机制与培养策略


作为律所管理者,无论是合伙人还是主任,我们最焦虑、花费心思最多的也是如何培养青年律师。好在我们不是孤独者,在京师有一整套关于青年律师的培养模式,每个分所都成立了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而且很多分所的机制内容已经运作得非常成熟。在京师体系中全国青工委也是核心部门,利用全国的京师体系,青年律师占比甚至占到2/3,这批青年律师是未来行业的希望,也是我们京师的希望,我们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养。

在机制上我们成立了很多青年律师的研学会。去年京师成都分所与深圳分所的青工委合作,在成都选派10名优秀的律师,由律所承担费用派驻到深圳分,深圳青工委把本地针对青年律师培养的几个维度做得非常优秀的资深律师进行两天的授课,加之深圳分所也选派了10名青年律师进行一对一互动;又到了香港和澳门参观了香港大学立法会。回来后这些青年律师还要写文章分享,总结自己在专业上收获了什么?执业能力体会是什么?做好知识沉淀,组织演讲心得体会进行点评、打分,律所根据得分高低来进行费用匹配。前3名由事务所承担全部费用,4-6名承担80%费用,后面只承担50%费用,有些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强的律师说不需要所里承担费用,去了以后他们的感触也很深。这批选派的青年律师与深圳优秀的青年律师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了好朋友,无论是行业资讯还是专业能力都保持了长期的互动,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嘉  宾丨付庆刚

青年律师的感恩之心与敬畏之心


从传统意义上讲,资深律师都在带徒弟,每个律师在实习阶段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但是很多资深律师有这样的困惑,不断的带徒弟、带实习律师,把毕生所学交给他们,甚至把客户资源交给他们,最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青年律师迟早要飞向天空,独立执业,这是也是符合规律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待在团队里,律师的职业属性决定了我们是独立的、自主的。关于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心态问题。所谓“教学相长”,我们带实习律师的过程中也是在成长。如果你认为在教徒弟的过程中,把自己压箱底的本事拿出来后自己什么也没有了,说明你停止学习了,你在律师职业的道路上也不会走得很远。资深律师应该用心教会徒弟,这样反过来对自身也是一种压力,从而推动自己不断的去学习。作为指导老师应该有这种的心态和格局。

青年律师来讲,心怀感恩之心非常重要。无论谁把你引进这个门,无论你们性格是否相投,即使你最后独立了,也应该回头看看是谁把你带进来的,你都应该感激带你入门的人。我刚进入律师行业的时候,有一位资深老律师跟我说的一段话至今对我影响很大,他说实习律师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风险防范,无论当事人有什么要求,通过什么方式想与法官拉关系,你最多只能做到把双方约见面,从你的眼永远不要看到,从你的手中永远不要传递任何物质性的东西给法官,这是一生的职业,不要因为小事毁了你。这几年司法系统整顿,有很多法官和律师受到影响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命。这都是因为他们对规则认识不够,想走捷径挣快钱,想通过非法律技术手段快速致富,结果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位资深律师的话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的青年律师将来也会变成资深律师,也会面临当年你的指导老师所面临的心态问题,所以从现在开始青年律师要有感恩之心。

此外,青年律师还需要有敬畏之心。我觉得现在的青年律师非常缺乏这个,包括我们事务所的很多年轻律师也一样。为什么现在违规违纪的律师那么多,有些法官或者因职业不规范而被暂停执业,被吊销执业证,甚至被判刑,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敬畏之心。既然我们做了律师这个职业,就是维护国家,维护社会规则的,要从骨子里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敬畏当事人,敬畏法官。有了这份敬畏之心,你的脑海里才会时刻提醒自己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我常对事务所的青年律师说一定要记住两根“弦”:“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红线是永远不能触碰的,底线是尽量不要去触碰。触碰底线不会结束你的职业生命,而一旦触碰红线就意味着结束你的职业生命。


嘉  宾丨付庆刚

律师事务所的青年律师培养之道


从事务所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律师还是愿意帮助和培养有潜力的青年律师,为了保持生命力,我们也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培养那些优秀、积极主动、具有奉献精神、公益心态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律师。如果真的发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这种情况那将是我们的无能,而不是教学模式的问题。因此在事务所里我以身作则地带动全所的合伙人和部门主任共享资源、分享经验。我之前从事IT领域,从事务所管理的角度来看我更希望能引进一些共享、分享和开放的思维及文化。今天我帮助了别人,未来也许别人就会帮助我;今天我给别人介绍了案子,明天别人也许也会介绍给我。人与人之间其实是存在这种情感联系基础的,你对他好通常也会记在心里。因此,我觉得青年律师:首先,必须要有敬畏之心,知道自己的职业底线和职业红线在哪里;其次,一定要有尊重之心,“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是与你一同入行的律师也有他的优点。有一些来自名校或世界500强企业转行到律师行业的精英人士,或是从公检法转到律师行业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对行业非常了解,拥有丰富的资源,有一种傲慢的态度,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心态,这种状态实际上是把自己包裹起来,别人无法进入你的内心,你也无法进入别人的内心,互相之间就无法产生同频共振,资源也无法进行交换,也就不可能获得彼此赋能成长。因此我觉得律师应该倡导开放、共享的心态,资深律师无论是专业技能方面还是案例支持方面都要积极的帮助青年律师成长。同时,青年律师要有感恩之心,能吃苦也能吃亏,张开嘴迈开腿,从不患得患失。在这样的氛围下,我相信资深律师律师与青年律师之间的互动会变得越来良性,双方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


主持人丨王凤英


刚才付主任讲述了作为律所管理者以及资深律师对青年律师成长所做的贡献。付主任所在的京师成都分所有一套相对成熟的青年律师培养机制和方法,通过在本体系内选拔优秀青年律师互相交流,学习结束后进行分享演讲汇报,再对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打分,并与费用报销挂钩,通过这样的机制和体系使得京师的青年律师能够快速提升执业能力,形成良好的氛围和惯例。同时,京师事务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法对于直播间里的律所管理者也颇有借鉴作用。同时,付主任还提到律师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资深律师带教青年律师是教学相长,彼此成长的过程,而青年律师需要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尊重之心,要记住“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青年律师的执业纪律方面也强调了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付主任在直播间里毫无保留地分享带给大家的帮助和启示,犹如在青年律师内心的湖面上投入一颗小石头,泛起层层涟漪。如果你觉得对自己有所触动,就按照付主任的建议、方法、路径走好自己的执业道路。

在访谈中了解到付主任转行之前从事IT行业,所以想请问付主任作为律所管理者和IT跨界人士,您对于青年律师的成长有何建议?是否可以借助人工智能、 AI等现代工具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


嘉  宾丨付庆刚

律师行业的现状与挑战,青年律师在寻找差异化优势中突围


其实律师这个职业相对来说比较封闭,资深律师基本上占据了大部分资源,作为新人如何突破?当人脉、资源和专业能力都不足时,我们该如何竞争?现在所有行业都竞争激烈,律师行业更是如此。全国律师密度很高,我们该怎么办?

我个人认为有两点体会:第一点,寻找到自身的差异化,你和别人有何不同?长得丑是特点,漂亮是特点,能说会道是特点,说话有分量也是特点。可以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专业知识、学历、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对自己进行一个综合定位和自我剖析。特别是和同律所的律师相比有什么优势?这种正向差异化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有人特别能写,我就埋头写文章;不善言谈的人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差异化。大家要永远保持积极态度,自审一下目前的执业阶段是否形成了差异化;如果没有,就要好好思考如何寻找并放大差异化,一旦找到了,就会为职业发展带来惊喜。

第二点,关于工具问题,虽然我之前从事IT业,但有时还感觉不太适应。我们在打造智慧律所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法律行业的平台工具,也花时间研究学习现在流行的许多工具和平台,我认为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工具,更不用说这些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颠覆性改变。目前律师行业还是比较原始的状态,其他很多行业早已经运用高科技工具在推动发展,而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最多的应用就是案例检索和法律法规检索。

作为青年律师,你们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经历决定了比年长的律师更容易掌握现代科技工具。即使没有掌握学习起来也会很快很强。因此,现在大部分资深律师都要组建团队,团队里都有专门负责运用科技工具辅助办案的人,包括案例检索、法规检索和专业文章检索等基础工作。但这些只是初级阶段,检索出来后资深律师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汇总,而未来许多基础性的律师工作可能都会被科技所取代,这就给青年律师的执业能力带来了挑战,也许将来想找个助理工作都难,可能连实习阶段都没有了,进入职场后也没有人带,因为很多基础工作都被机器取代了,人工智能也取代了很多岗位。到那个时候作为青年律师来讲,要想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步伐,缩短与那些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资深律师的距离,唯一的秘诀就是研究和使用现代各种科技工具或手段来为自己赋能。青年律师使用工具除了检索以外,还能不能提供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识。


嘉  宾丨付庆刚

青年律师进阶之路:从法条思维、律师思维到法官思维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案例检索,当年做律师时裁判文书还没有公开,我们就全靠资深律师口传心授,知识面很窄,律师办理建工的案件只能学这个领域的知识,平时没机会接触其他领域,因为师傅不做这类案子。但现在不同了,无论裁判文书现在公开程度如何,至少我们现在能检索到很多案例。假如我对婚姻家事比较感兴趣,或者对一些比较偏门的、冷门的专业领域感兴趣,你了解一点就会成为半个专家,把类似国家级、省市区各级法院一定比例的100个案件,通过简单了解判决的事实部分和重点研究法院的本院认为这一部分,然后结合判决结果去找规律,找出判案的逻辑关系在哪里。我们律师刚开始执业时是法学生思维、法条思维——法条是怎么规定的,结合事实如何判断,这是最初级的思维。第二层的进阶思维就是律师思维,在进入行业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练后知道解决问题不仅仅依靠法律条文,还可能需要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方法。

但我们律师终其一生需要训练的是法官思维,因为最终判案的是法官。律师在法庭上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法官听不懂或者不认可,你所讲的一切都是白费,最后判决的权利在法官手中,如果通过我们的专业能力,对案件事实、法律依据的了解,再对法官判断事物的预判或提前做一些检索——比如张法官他判得最多的类似案件是哪些?他的裁判思路是什么?那么掌握了这个规律后,我们在庭上结合本案的一些事实尽量和法官的思维一致,他可能会对你表达的观点:第一,至少不排斥;第二,可能会认同;第三,如果能力足够强大,甚至可能影响法官的定向性思维。当然,并不是说每位法官都有很高的专业能力。无论法官专业能力强还是不强,裁判权利都在他的手里。这意味着我们最终还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训练法官思维,去学习法官思维。


嘉  宾丨付庆刚

青年律师在案件处理中的学习之道:从裁判案例中汲取智慧


最后,在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中进行学习。正如我刚才所说,总结出某个专业领域100个裁判案例并找出其中的规律,用参加法考的精神,花3-6个月时间好好消化掉,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半个专家。我觉得下笨功夫,下苦功夫,这才是真正的捷径。现在如果有这些工具不用,还停留在听取指导老师怎么说的阶段就已经落伍了。由于指导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指导老师或许办案很厉害,或许带学生可能不是强项,不一定能快速地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讲述给你听。我们通过最简单方法在裁判文书网找到100个案件,这个没有时间或其他任何条件的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你肯下功夫,这些裁判案例就是你最好的老师,而且不收一分钱,也不会厌烦你。而你吃透这100个案件后,可能还会有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那就再寻找身边或网上这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向他们提问。而你的提问一定是有深度的,一定是能解决大问题的问题。对于资深律师来说,有些问题就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对于青年律师来说,可能要3-5年时间去学习和领悟才能领悟到这样的层次。因此,我认为现在的所有这些工具如果都不知道如何使用、不知道如何结合自己职业阶段(比如你现在是实习律师、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五年、第十年)的每个阶段用法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那你至少缺了一条腿,你想跑得快早晚会摔倒。因此,大家一定要利用好现代工具,虽然我们不是判例法国家而是成文法国家,但很多案例里面的观点都是现有法官基于现有成文的法律条文或法理总结出来的观点,法官在下一个类案的判案过程中基本上也会采用这个思路。所以,虽然我们不是判例法国家,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许多判例法的技巧和方法来帮助我们在实务的学习和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助我们一臂之力。


主持人丨王凤英


总结付主任刚才精彩的分享,第一,要有从知到行的认知过程,即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进而了解一些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行合一。第二,学习法官思维。首先拆掉僵化的法条思维,结合律师思维,最终训练法官思维。学会分析承办法官的判案习惯和规则,在实务中会更有效地处理具体案件。其次,拆除业务领域的思维墙。无论是律所的内外部,虽然专业方向不同,但律师至今也可以互为客户,律师是律师最好的客户,拆除律所之间的墙,可以实现跨区域、跨地区的交流合作。第三,学会使用先进的辅助工具。如果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要点,对律师尤其是青年律师的成长将大有裨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青年律师的未来是美好的,前提是要遵循刚才总结的三点路径来逐渐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执业能力。总之,律师需要用终生学习的心态来践行自己的成长之路。俗话说“利他就是利己”。今天看似表面上所做的是利他的事情,但实际上这场直播对我而言,于付主任而言也有收获,他在总结和分享的过程中也会对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从而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再次感谢付主任今晚带来的精彩分享。希望以后有机会请付主任再次做客《法叮访谈》直播间,分享更多与律师执业相关的内容,我相信每一位在直播间的律师朋友都会有所收获,这也是《法叮访谈》栏目创办的初衷,今晚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返回列表